从2016年开始,潍柴便启动了全新重型换代产品的平台开发,2018年潍柴和中国重汽进行深度融合,历经4年的打磨,针对中国重汽的整条产品线,以及各细分市场的适应性开发,终于成功打造了T系列专属动力。近日,潍柴动力为中国重汽专属定制版T系列发动机WP12T、WP13T、WP14T、WP15T这四款产品重磅亮相,排量覆盖从11.5L到14.6L,最大扭矩3200牛米,最大功率680马力,达到了国内柴油机天花板的水平。而且这一系列高端重型发动机还可以满足未来四阶段的燃油限值和国七超低排放的法规要求。那么T系列发动机到底有哪些创新技术应用?又和中国重汽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协同开发?让我们对潍柴T系列发动机进行更加深入的技术解读。

image.png

商车邦认为T系列发动机产品主要实现了高热效率、强通用化、超轻量化这三方面的行业引领。整个T系列高端平台实现了高热效率,产品热效率最高可以达到51%,以及270bar的高爆压喷射,比行业水平通常高5%左右;这四款T系列产品,外观和保养件基本通用,四款产品的通用化率达到了99%,不仅有利于产品未来的升级迭代,更降低了用户的使用和维护成本。而轻量化的设计使得整机重量更比行业水平低7%左右。据商车邦了解,潍柴T系列的12L产品做到了通常9L产品的重量,14L的产品做到了12L产品的重量。而这三方面的突出设计,正是基于发动机本体的许多创新优化。

众所周知,高效低传热燃烧技术、空气系统协同匹配、低摩擦磨损技术、低背压后处理技术是内燃机系统最关键的几大技术核心,而对于它们的技术提升就变得尤为关键。首先,潍柴通过燃油和空气充分的混合,优化缸内油气混合配比来提升空气利用率,让热效率进一步得以提升。同时将整个燃烧的中后期缩短,并通过优化油束分布来增强中后期燃烧速度,有效提升整个热效率。其次,潍柴通过自主设计定制化专属的涡轮增压器、低损耗高流量系数的气道以及低扰动高脉冲能量的排气系统,对整个发动机的空气系统进行了提升。

image.png

商车邦还发现,潍柴T系列发动机还特别引入了许多低摩擦阻力的独特设计,比如曲轴偏置设计,可以把整个曲轴的摩擦功降低50%左右,而曲轴本身占到了整个发动机摩擦功接近50%以上,这一技术对整个发动机整体热效率的提升功不可没。除此之外,还有低损耗油温控制技术、低摩擦分区润滑控制技术、可以控制不同挡位的电磁离合泵体的设计,这些低摩擦磨损技术的应用,为未来发动机排放标准的进一步升级都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image.png

最后,不得不提到发动机在国四到国六阶段增加的后处理系统,虽然起到了净化排放污染物的作用,但是排放阻力同时也随着标准的不断升级在逐渐加大。据商车邦了解,潍柴在T系列发动机后处理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优化,做了超低背压的后处理设计,让整体排放的尾气阻力大幅度降低,对比行业的后处理系统,通过专有设计和精密封装,具备将背压降低30%的能力。

除了潍柴自身对T系列发动机本体的一系列优化升级之外,还与中国重汽协同研发智能软、硬件平台。通过两家企业强强联合,协同自主研发,实现中国重汽专属T系列发动机、中国重汽第七代S-AMT16自动挡、免维护轮端的驱动桥组成高效无极S动力链,通过潍柴T系列产品自主研发的ECU,以及与整车自主研发的TTC智能发动机扭矩和热管理控制系统,T-Smart Shift S-AMT智能换挡控制策略,T-PPC智能预见性驾驶系统,T-MAP智能预见性油门控制以及T-Brake智能预见性制动系统五大智能系统精准控制整车的运行状态,可以做到智能响应,协同最优的能力,保证了整车动力性更好。尤其是大马力发动机匹配更小速比后桥之后,整车的爬坡能力、高原能力表现更为突出。

此外,两家企业还在电子电气架构上进行了特别的整合优化。目前,行业内在电子电气架构上都是分布式架构,发动机、变速箱和各系统的控制器各自为战,集中性比较差,潍柴T系列动力为了实现和中国重汽整车的高效协同,与重汽专门开发了动力域集中控制系统,将整车和动力控制策略集成在了一个动力域控制器中,传递速度和系统响应速度更快,智能融合的同时,实现了T系列动力系统和各个控制模块实时准确的无缝连接,把复杂工况的运输油耗挖掘到极致。经过实车路测,整车应用复合工况的节油方案后百公里能节油2L以上,同时软件系统对换挡和油门踏板进行了人机工程的专项优化,让潍柴T系列发动机更加匹配中国重汽整车。

image.png

在关乎整车驾驶室NVH噪声控制方面,双方也进行了强有力的联合。潍柴通过熄火振动控制、拓扑优化设计、悬浮隔振技术、多次喷射策略、振源激励控制等方面提供了多维度的降噪优化措施,通过两者之间一体化的调校,让整车驾驶室噪声相对行业整体水平降低了2-3分贝。

商车邦认为,潍柴T系列大马力高端产品匹配中国重汽全系列整车,是潍柴动力和中国重汽用科技创新真正实现了“1+1>2”,不但让全新T系列发动机本体具备了满足未来更高排放的可能,更与中国重汽从整车动力链、电子电气架构再到驾驶室一体化设计的完美匹配,成为为用户创造更大价值的联合开发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