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用户在购车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相同排量的发动机,仅仅因为发动机功率提升了10马力,经销商就要加1000元,请问这1000元要的合理吗?

image.png

对于同一款发动机而言,需要根据整车的使用场景进行4-6个功率段的标定。例如某品牌12升发动机,有360马力(1950牛米)、380马力(2000牛米)、410马力(2100牛米)、440马力(2200牛米)、470马力(2300牛米)、490马力(2350牛米)总计6个功率段。

从应用场景来看,360马力和380马力主要应用在自卸车,使用工况比较恶劣,经常有严重的动力冲击现象。自卸车后桥采用了双减后桥,后桥速比能达到5.7以上,动力性全靠后桥降速增扭,因此为了对发动机进行有效保护,则将发动机的功率段降低;410马力和440马力主要应用在平原的煤炭运输、日杂散货运输等使用场景,对时效性要求不高,可以兼顾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和耐久性;470马力和490马力主要应用在有时效性要求的平原绿通运输、快递快运等使用场景,其路况70%以上高速、25%是国道,烂路比例不到3%,对发动机的动力冲击很小。通过“大马力大扭矩+直接档变速箱+小速比车桥”的动力匹配策略,在同等整车速度的情况下比410马力和440马力的发动机可降低转速100-150r/min,可节油1%-1.5%。

很多用户认为:既然发动机硬件相同,就应该收相同的价钱。为什么还要按照“10马力1000元”的价格多收客户的钱呢?这一行业规则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据笔者与行业人士了解,在多年前,一款发动机通常做2-3个动力段的标定,例如12升的发动机只标定410马力、440马力、480马力,动力段宽泛可以兼顾很多客户使用场景,但是对于任何一种使用场景都不会很精准;现在为了精准满足客户使用场景的需求,则增加到4-6个动力段,可精准达到整车动力性和经济性的最佳平衡点。但是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动机标定的研发费用成倍增加。每个商用车企业的发动机标定费用和时间都不尽相同,费用从200万-1000万不等,时间从三个月到一年不等,包括客户使用场景的调研和路谱数据提取、发动机台架试验、整车台架试验、整车道路试验、整车高寒高原试验等。

总而言之,发动机标定技术是一个商用车企业的核心技术,也是一款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这么高的标定费用怎么分摊?按照“二八理论”,20%的产品贡献了80%的利润,高利润率的大马力高端产品适当多分摊一些研发费用,因此行业就形成了“10马力1000元”的经验公式。

另外,同样是国六排放的发动机,由于每年都在进行技术优化,在改款推出时都会进行发动机标定的优化,随着客户对时效性要求逐步提升,通常都会每年适当提升10马力。虽然在驾驶体验上感觉不明显,由于新款车型对动力性和经济性进行了优化,在日常使用当中就能降低油耗,大约为百公里0.1升,如果按照每年20万公里进行计算,这多花的1000元也会在一年使用周期内赚回来。

总之,虽然表面上发动机硬件完全相同,功率提升10马力多收1000元看似不合理,但是这背后有很大的标定工作量,也能给客户带来相应的收益,所以这1000元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