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1.png

目前,在各类新能源商用车推广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个共同难题——补能网络建设。这里面既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也有能源特性以及车端应用规模的局限。那么,如何才能尽快突破补能瓶颈?近期,随着能源“国家队”纷纷下场,甲醇加注网络建设再次提速。

近日,中国石油官方微信发布了一条“‘新汽油’来了!不到3元/升!”的推文,文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石油在甲醇加注站方面的最新布局,以及对绿色甲醇燃料发展前景的长期看好。

据悉,今年3月30日,中国石油内蒙古阿拉善赛汉桃来甲醇加注站正式投入运营,首日销售甲醇2.6吨,实现当地中石油甲醇燃料销售新突破;

在东北,中国石油“黑龙江销售”通过设施更新和技术改造,将大庆市月亮湖、国运两座加油站打造为首批甲醇加注站,主要服务于大庆地区甲醇公交车以及甲醇重卡。两座站点每日约提枪260次,2024年共加注甲醇2055吨;

在位于贵阳市云岩区的中国石油“贵州销售”贵阳分公司黄山冲加油站,配备了M100高比例甲醇燃料专属设备,实现了单机四枪高效服务,甲醇日均销量可达24吨,单日峰值最高突破30吨;

在山西晋中,中国石油投运刚满两年的山西省M100甲醇燃料加注示范站——“山西销售”晋中分公司开发区北六堡加油站,日均可满足300台以上汽车的甲醇加注服务。该站投运以来,累计加注M100甲醇燃料270余吨,服务相关车辆超1.4万车次。

图片 3.png

据悉,除中石油之外,目前中石化、中海油也都在积极布局甲醇能源业务。这些能源“国家队”在绿色转型的关键期,为何一致将甲醇视为蓝海新市场?

首先,从全球绿色能源发展趋势来源来看,甲醇燃料的绿色环保和经济性已经获得广泛认可。2024年,美国能源部发布了《甲醇作为美国替代运输燃料》白皮书,详细论述了甲醇作为美国运输装备燃料的可行性,为甲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府层面的支持,表明了甲醇在美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欧盟已明确表示,在2035年实施燃油车禁售后,依然可以继续销售使用绿色甲醇等电制燃料的内燃机汽车。这一政策为甲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甲醇燃料在欧洲的广泛应用。

在中国,对甲醇燃料的应用探索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并从80年代起开展了一系列示范运行。2012年至2018年,由工信部牵头完成的甲醇汽车试点工作全面验证了甲醇汽车应用的可行性。目前我国甲醇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形成,已具备规模推广应用基础。甲醇汽车的适应性、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和环保性能,已经得到全面验证。

在宏观政策和顶层设计层面,2024年8月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将甲醇加注站建设纳入国家绿色发展规划当中。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有近20多个省份出台了推广醇氢动力汽车和甲醇加注站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

当下,随着汽车能源结构的变化,各大能源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而通过“油转醇”,可以最大化利用现有的传统能源加注基础设施,有效缓解能源企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压力。目前,我国有超过12万座的汽柴油加注站,可以在此基础上改造利用来布局甲醇加注业务。据悉,完成一个甲醇加注站点的改造最快仅需3天,建设成本仅为充电站的10%、换电站的3%。除了加注站改造,在布局甲醇能源时,大量的汽柴油运输、储存等设备也都能再利用,这将让传统能源行业的基础设施最大程度地实现保值增值。

一直以来,新能源汽车和补能网络之间都存在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矛盾:没有补能网络就没有人买车,没有车就没有人进站补能。如今,通过将醇氢电动商用车与甲醇加注网络建设双向打通,有望打破这一行业痛点。

图片 2.png

据悉,吉利旗下的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已经推出了甲醇加注品牌“远醇”,以醇氢汽车推广为核心,围绕客户实际运营,依托中石油、中石化现有加注网络,正在积极构建区域甲醇能源补给生态。截至2025年3月底,在全国重要区域和重要线路已完成656个甲醇加注站点的建设,计划到2027年底完成4000座站点建设。

未来,随着能源“国家队”纷纷下场布局,必将大幅提升甲醇加注网络的建设速度,进而提升醇氢电动商用车的市场应用规模。同时,醇氢电动商用车具有单次甲醇加注量大、行驶里程长等特点,随着应用场景和规模逐步扩大,也将会增加当地甲醇加注站的盈利。此外,醇氢电动商用车具备采购和能耗成本低、补能速度快、续航里程长、运营效率高、应用场景广泛等优势,可以有效帮助用户降本增效。由此可见,只要完成醇、车、站之间的生态闭环,就将实现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