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车邦走访调研了天津一家从事资源型运输的电动重卡车队,运输线路为天津港到澳森钢厂,单程距离350-360公里,主力车型为350度电的徐工和三一电动牵引车。这家车队为何会统一选择350度电量车型?我们通过对这家车队负责人以及运营场景深度调研发现,电动重卡的电量选择是否合理,能耗水平高低,整备质量大小,对于车队成本和收益都有着直接影响。
电量大小影响充电电价
商车邦了解到,“峰、平、谷”电价充电频次对于该车队的能耗成本影响最大。受访车队司机举例说,如果以谷电(0.7元/度左右)充100块钱能够充满,平电(0.9元/度左右)160-170元能够充满,赶上峰电(1.3元/度左右)时段充电,一次300多元才能充满。由于峰电电费是谷电的3倍,平电的近2倍,所以在车型电量选择上,如何降低峰电充电频次就变得尤为重要。
据了解,充电站电价每日划分为“谷、平、峰、平、峰、平、谷”7个阶段,通常又以夜里谷电和下午的峰电时长最长。据司机反映,使用282电量的车型,在往返一趟需要充电7次左右的情况下,至少要赶上2—3次峰电阶段,而350电量的车型,往返一趟需要充电5次,遇到峰电的频率降低到1—2次。而423电量的车型,经实地测试与350电量车型的峰电充电频率几乎相当。因此,2024年采购车辆时,在这三种电量车型可供选择的情况下,综合整车采购成本、电价成本、运距和时效等因素,车队采购了以350电量为主的徐工和三一车型,来更好地实现车线匹配。
电耗水平影响运营成本
如果说电价是车队在车辆选择中考虑最多的影响因素,那么整车电耗水平的高低,可以称得上第二大影响因素。据该车队负责人介绍,“我们先期采购的350和423电量车型,往返一趟都为标载的情况下,平均电耗为1.4度电每公里,而去年采购的这批350电量电动牵引车,有的车型初期电耗在1.5度电每公里以上。”如果每公里多0.1度电,以平均1元每度电计算,一台车往返一趟700公里,至少要高出70元的能耗成本,如果按照100台的车队规模核算,一年的成本也是相当可观。
据该车队负责人介绍,“我们后期联系到厂商,技术人员用实车在这条线路上测试了一段时间找到了原因,后期统一调整了电控系统,最终解决了这批车电耗普遍偏高的问题。”通过这一信息商车邦认为,车队在采购电动牵引车时,不光在初期要选择好适合该线路的电量,也需要通过实际运营,对车辆不断调整优化,将电耗水平优化至最佳,以此来降低整个线路的能耗成本。
此外,商车邦在此次调查时发现,影响电耗成本的还不只是三电系统,也同时涉及耗电大户:暖风系统。据车队负责人介绍,“我们这批车型都没有配置额外的柴暖系统,只采用了原车自带的系统,即便如此,也没有增加多少电耗成本。相对使用柴暖,每趟省出50元左右的额外费用。”那么,这家车队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据车队负责人介绍,原车暖风系统主要采用PTC供暖方式,简单来说就是给暖风机里的电热丝加热,然后通过鼓风机吹到驾驶室来供暖,这个过程中如果频繁启停暖风系统最为费电,车队通过夜间不停车,以及为司机卧铺加装电热毯等方式来节约暖风电耗,从而解决了车辆冬季必须加装柴暖,以及暖风系统耗电大的问题。
整车自重影响运营收益
车队不仅关注车辆的能耗成本,同时也更为关心车辆的运营收益,而车辆自重就是关键的一环。在整车自重方面,据该车队负责人介绍,目前车队保有量最大的徐工350度电车型自重不到10吨(9.8吨),加上挂车(6吨多),车挂总重不到17吨,相比423度电车型(车挂总重17.75吨多)相差0.75吨左右,往返一趟差出1.5吨,以运费100元/吨计算,一趟活相差150块钱。以一月往返15趟计算,相差2250元,一台车一年差出将近3万元的收益。考虑到车型整备质量对收益方面的影响,也是车队最终选择350电量车型作为车队主力车型的原因之一。
通过此次走访调研的车队可以看出,电动重卡的电量、电耗、自重,对于初期购买成本以及后期使用成本和运营收益,都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车队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结合自身运营场景,根据电量、电耗、自重来选择合适的车辆。只有做到合理的车线匹配,才能通过电动重卡获得更好的收益。
我要评论
登录 后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