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在电动重卡的强势带动下,我国新能源重卡继续高歌猛进,累计销量约8万台,同比增长186%,市场渗透率超过22%,标志着行业正在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拐点。那么,实现这一转折的关键,就在于电动重卡能否顺利突破长途干线运输场景。在这其中,补能网络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近日,在车百智库研究院、上海车百链智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重卡超充快换协同行动启动会暨纯电重卡补能设施建设高端研讨会”上,来自行业主管部门、研究机构、相关企业等多方嘉宾一致认为:在电动重卡领域,充电和换电作为两种不同的补能技术路线,不是相互替代而是互补关系。只有充分发挥出充电和换电各自的优势,形成协同效应,才能打破电动重卡在中长途干线运输场景的应用瓶颈。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电动重卡在400公里运距以下占比为82.9%,在500公里运距以上的中长途物流领域,渗透率只有0.0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续航能力,现有产品无法满足800-1000公里运距要求;二是亏吨问题,电池重量占整车重量15%-20%,影响了车辆的载货量;三是补能效率低,单次充电2-3个小时,相当于运营时间减少了30%;四是补能网络不全,覆盖半径小于150公里。
为了提升电动重卡的续航能力,增加电量成为行业主流趋势。电动重卡带电量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282度电产品占比从2023年的44%下降到12%,350度电产品占比从2023年的31%下降到21%,423度电产品占比从14%提升到29%,550度电及以上产品占比从3%大幅增长到23%。
电量的增加虽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车辆的续航能力,但不能解决电动重卡两大根本问题:价格和自重。对此,车百智库研究院院长师建华在会上表示:单纯增加电池电量难以满足未来重卡续航里程和经济性的要求,快速补能成为纯电重卡向全场景,特别是长途重载场景扩展的有效途径。目前适用于纯电重卡的大功率充电和快速换电设施处于爆发期,但是仍然存在数量少、分布不合理、标准不健全等问题。重卡充换电补能设施建设不仅占地大、投资大,电网负荷大,而且需要大量跨区域、跨行业、跨业态协同。
基于此,车百智库研究院率先发起“重卡超充快换协同行动”,以此为相关各方搭建一个开放的、不排他的交流、对接工作平台,并向行业发出“推动纯电重卡超充快换设施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倡议”,主要内容包括:一、尊重市场规律;二、尊重科学规律,鼓励创新;三、发展开放、合作的新商业模式;四、鼓励智能化技术在纯电重卡补能领域应用;五、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六、支持政府继续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
目前,在电动重卡干线充换电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难题:运输车辆不确定,土地资源有限,电力容量有限,车辆补能效率要求高,充换电站空置期长,跨省审批流程复杂难度大,多地多方合作复杂,等等。因此,单一运营商很难完成干线补能网络搭建,单一技术路线也很难满足电动重卡中长途补能需求。
以最新兆瓦级超充技术为例,电动重卡采用1MW液冷超充桩充电,30分钟就可以延长300公里以上续航,大幅提升了充电效率;但液冷超充桩价格昂贵,短期内很难实现商业化应用;超充对于电网冲击大,需要进行大范围电网改造,农村和山区很难覆盖;对车辆和电池技术也要求同步升级,将会增加整车购置成本。
再来看已经成熟应用的换电模式,其5分钟以内完成一次换电,可以满足中长途干线快速补能需求。但换电模式面临的难题同样很多,一是建设成本高,利用率低,平均实际利用率只有30%(低于60%就将亏损);二是兼容性低,无法打通不同品牌整车及电池之间的壁垒;三是不同电池银行之间的资产无法有效流通。据了解,截至6月,国内重卡换电线路只有20条,以国省道干道为主,总计搭建的换电站约220座。其中15条全线贯通,在建和完善的5条,总长度1.2万公里。从线路长度来看,500公里以上有6条,1000公里以上只有1条。
由此可见,超充和换电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依靠任何一条技术路线都无法真正打通干线运输场景。因此,在本次研讨会上,有嘉宾给出了一种创新性解决方案:采用换电站+普通快充桩+超充桩,组成“充换超”一体化重卡补能网络。从单纯充换电演变为:超充、换电、储能、车网互动等多维度系统生态。这一方案不仅可以分摊场地、基建、变压器及外线投资成本,有效降低补能运营方的经营压力,同时通过多种补能方式,来精准满足电动重卡中长途干线场景的多元补能需求。
商车邦认为,中长途干线运输场景将是电动重卡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也是最难啃的市场。在补能环节,只有超充和快换协同行动,才能打赢这场攻坚战。
我要评论
登录 后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