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6 日,由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新能源与碳中和分会主办的 “把握大势驾驭未来 —— 发力新能源行业发展新方向峰会” 在北京召开。此次峰会以新能源产业创新突破为核心,重点研讨绿电直连与绿色液体燃料等政策带来的新机遇,探讨新质生产力在风光储氢与液态燃料领域的创新与实践。

在圆桌对话《绿色甲醇 —— 航运脱碳新驱动》环节中,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首席科学家刘汉如受邀出席,与来自航运、能源及化工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中国在全球绿色甲醇产业中的战略机遇与技术优势。

image.png 

立足国情谈能源:甲醇是契合中国现状的液态新能源最优解

刘汉如在峰会上明确指出,发展新能源是大势所趋,而能源结构转型的核心在于 “立足国情、兼顾能源安全和可清洁、可再生”。我国 “多煤、缺油、少气” 的能源禀赋,决定了需找到适配本土资源的新能源路径。当前主流的新能源形式,无论是电还是氢,最大的痛点是不如液态能源便捷高效。

经过 20 多年实践验证,甲醇作为 “液态的电” 和 “液体的氢”,是风光电的最佳载体。从环保与资源利用角度看,甲醇可通过风光电制氢耦合煤化工排放的 CO₂大规模制备,为产业规模化奠定基础;从能源储运维度,其液态特性既能转化气态氢能,又能储存不稳定的风电、光电,有效解决新能源浪费问题,是最有利于国家能源自主的液态新能源形式。

技术与市场双验证:醇氢电动产业进入成熟应用期

早在 2005 年,吉利便开始持续投资研发醇氢电动技术。历经 20 余年迭代升级,该技术的环保性、经济性、安全性已完全满足商业化应用标准,累计形成核心专利 400 余件。技术经 4 次升级后,相较国六柴油车,PM 污染物排放降低 98%、一氧化碳降低 88%、氮氧化物降低 82%,醇电转换比达 2.2kWh/L,彻底解决传统燃油车环保差、成本高的痛点,同时燃料成本降低 32%-52%,为用户带来显著经济收益。

image.png 

市场应用成果同样亮眼。目前中国运营醇氢电动汽车超 5 万辆,规模相当于全国氢燃料汽车保有量的两倍,累计行驶里程超 230 亿公里。在非道路与航运领域,醇氢电动矿机、装载机、发电机组已在全国 8 个省份批量投用,全球首艘醇氢电动集散两用船 “远醇 001” 也于今年 9 月顺利下水,实现从道路运输到多场景应用的突破。

image.png 

政策与基建护航:破解产业痛点,加速标准落地

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双重保障。刘汉如介绍,2024 年 8 月,政府明确将醇氢电动纳入与纯电动同等的补贴支持范畴,同时将甲醇加注纳入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产业发展注入政策动力。

基础设施改造方面,现有加油站改造成甲醇加注站具备显著成本优势 —— 单站改造成本仅需 5-10 万元,远低于加氢站、换电站的建设成本,无需重建补能系统。目前,国家层面已推进相关技术规范编制,远程深度参与其中,进一步明确改造技术路径、统一安全标准,打通产业堵点。截至 2025 年 9 月,远程已在全国重点区域和重点路线建设 900 多座甲醇加注站,预计 2027 年底将达到 4000 座,真正实现 “加甲醇像加油一样便捷”。

全生态布局:二十年坚守构建甲醇产业闭环

作为吉利甲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核心参与者,刘汉如分享了远程在醇氢生态领域的长期实践。从甲醇制备到加注网络建设,再到终端产品应用,远程已形成完整的产业布局,并在重大赛事中成功验证。例如 2023 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主火炬采用的零碳甲醇燃料,便来自吉利甲醇制备体系,展现了 “甲醇生产 - 加注 – 车辆应用” 全链条的成熟度。

image.png 

通过二十年的坚守与创新,吉利已在广阔的市场中验证了醇氢电动液态新能源的显著优势:它不仅更环保、更经济、更安全,而且尤其适合中国国情,能够最大化利用现有能源基础设施,是实现国家能源自主、构建绿色、可持续新能源体系的战略选择。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吉利凭借长期技术深耕,为醇氢电动液态新能源技术标准的构建提供了可借鉴的行业范式,将成为汽车企业助力“双碳”目标达成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