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黄河第二代重卡——JN162正式投产,并逐步推出各种改进车型。谈到黄河的第二代重卡,就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我国同罗马尼亚发展友好关系,大量引入了罗马尼亚制造的汽车,其中的罗曼(ROMAN)卡车是以SKD(半散装件)的形式供给我国,再由济南汽车制造厂装配成整车。黄河JN162卡车的驾驶室模具就由此而来。
在2019年年末,笔者曾从法国转机前往罗马尼亚第二大城市克卢日-纳波卡,开启了这款经典驾驶室车型的溯源之旅。
在对克卢日-纳波卡这座城市的探访中,笔者曾在一座大型公交场站发现了罗马尼亚罗曼与黄河结缘的这款驾驶室身影,40余年的运营,作为改装后的无轨电车架线车,依然在公交运营车队保障这一极特殊专用化领域发挥着余温。
为什么这款车型可以在如此重要的公共运输保障运营车队超期服役呢?这还要从其自60、70年代诞生时就具备的优良驾驶室设计说起。要知道在当时的卡车中,几乎没有驾驶室带有翻转机构的平头卡车,而这款卡车具备了驾驶室翻转机构,方便了对发动机和车辆底盘总成的维护,不仅如此,还配备了先进的液压转向助力系统和液压减振座椅。
在当时这种配置可以说是旗舰车型天花板,广角弧度的玻璃以及三雨刷器的设计,也使得驾驶员在任何驾驶环境下都具备了良好的视野,而国产的黄河JN162在引进之时正是保留了这款驾驶室的许多原型设计。
探访时发现的已经报废的罗曼卡车
比较遗憾的是,在对克卢日-纳波卡的多日探访中,除了一些公交场站和市政停车场的角落,这款当年经典的罗曼卡车并没有过多地出现。不过,这款简洁方正的驾驶室并非罗曼卡车原创,而是来自距离罗马尼亚不远的德国。1969年,德国MAN公司通过技术转让将旗下MAN F8系列驾驶室产品引入罗马尼亚。
早在60年代中后期,曼恩与法国商用车制造商Saviem合作开发了新型F8系列驾驶室,这套驾驶室模型有三个版本可供选择,分别适用于长途运输(带卧铺)、本地短途运输和短途配送运输。此系列车型的驾驶室可以向前举升,并且便于维修。主驾驶座椅还配备了减振器,乘客座椅还配备扶手、头枕与可调节靠背,这在当时都是非常奢华的配置。
提起世界级商用车巨头曼恩,就不禁让人想到了一个名字:奥格斯堡。提到奥格斯堡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伟大人物——鲁道夫·迪塞尔,是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柴油发动机。而在发明世界上第一台柴油发动机的时候,他正巧是在曼恩奥格斯堡工厂工作。曼恩名字(M A N)中的“A”,使用的是奥格斯堡城市的英文首字母。对,笔者把这款经典驾驶室的最终溯源地定在了曼恩的奥格斯堡博物馆。
在奥格斯堡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第一眼就发现了这台非常亮眼的F8系列驾驶室车型12.192 FA RW2。当时这台车虽然还是平顶驾驶室的设计,但已经出现了双卧铺的版本,在几十年前如此的驾驶室布置还是相当难以置信的。不仅如此,在70年代中期,重型卡车已经逐渐放弃了在当时不太经济的V型发动机,转而使用更加方便布置以及更为经济的直列六缸发动机,最成功的发动机之一当属曼恩的第三代6缸 D25涡轮增压发动机。在1977年秋天举行的法兰克福车展上,拥有6缸柴油机的D2566T 8.5吨卡车19.280F还被评为了当时最经济的卡车车型。
可以看到这款卡车侧面还有比较醒目的100字样,因为它的身份比较特殊,特别用于纪念曼恩卡车进入消防车领域100周年。
不仅是消防车,还能看到曼恩满足客户特殊化改装需求的各类卡车产品服务各行各业,包括其各个衍生系列的车型产品,甚至是与其合作的仿制品,就比如前面笔者在罗马尼亚探访时发现的罗曼无轨电车架线车,都继承了其强大的改装基因。
就在近日,笔者看到一条消息,罗马尼亚克卢日-纳波卡的公交保障车队,已经开始用曼恩TGS等最新款的专用改装车替代服役几十年的老罗曼,以一种新的方式继续着MAN F8系列驾驶室的经典传承。
无独有偶,近些年来包括罗马尼亚MAN F8系列驾驶室衍生版的老DAC市政车,也逐渐被全新的曼恩TGX专用车所替代。通过“技术共享模式”,曼恩用一款经典的驾驶室影响了世界重卡产品的发展,同时让自己的品牌力不断地提升,并屹立于世界重卡的技术之巅,直至今天,这样的一种成功模式依然还在被曼恩沿用。
我要评论
登录 后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