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重卡车队而言,向电动化转型还是个新鲜事物,在不同环节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包括运营痛点、电动重卡自身及售后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的了解与调研,将有助于呈现更真实的电动重卡市场现状,也有助于推动更多车队实现电动化转型。
在商车邦近期的市场走访调研中,发现以下问题在用户实际用车环节中反馈较为集中。
服务跟不上
虽然电动重卡市场正式开启规模化发展已经三年有余,但无论是在唐山、石家庄、长治等成熟市场,还是在后续刚刚启动的新兴区域市场,电动重卡的服务保障能力一直是用户用车中的槽点所在。包括维修技能水平、配件满足率、服务时效等。在商车邦的市场调研中发现,造成这些能力不足的原因则五花八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主机厂传统服务渠道电动化转型进展慢,另外一层原因就是主机厂合作的当地综合服务站,虽然具备技能水准,但由于服务多个品牌,导致服务人员不足、时效性差。石家庄某区域的不同电卡车队就曾集体吐槽过当地综合服务站,由于服务品牌过多,导致人手严重不足,致使车队车辆每次都要停运3-5天不等时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有些则是由于品牌直销模式,在销售人员调整区域市场后,原区域市场的服务能力快速“归零”。还有一些品牌需要服务站采集故障数据回传厂家,厂家再“解码”给服务站,效率较低。
初始购车成本高
虽然电动重卡经历了一轮降价周期,但四五十万元左右的整车购买价格对于用户而言依然偏高。受货运市场货量和运价的双重压力,有一些电卡车队在完成司机工资支出、车贷支出、电费支出后,基本是在“微利”运营,所以一部分车队用户更倾向于选择低首付或推迟还款、车电分离购买模式。有些车队用户更倾向于选择中低端车型的电动重卡产品,总体原则就是花最少的钱去满足现有的运输需求。当然购车成本还包括保险购置成本以及上险难带来的困扰。
对车辆本身的改进性需求
降低整车自重:车队用户普遍还是对整车(含电池的)的低自重有明确需求,但也对减重过程中的车架等强度保持有明确要求。
降低电池高度:后背式电池目前在司机倒车过程中不能很好观察后方,只能通过两侧后视镜,带来一定不便;若能降低电池高度则可提升运营过程中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高度集成化”用户不一定买单。随着整车产品、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端对整车轻量化的需求。“高度集成”已经成为当前电动重卡车辆的基本特点之一,既可以降低整车自重,又可以减小零部件压缩整车成本。但在市场调研过程中,车队用户就曾对驾驶室下高度集成的各种系统颇有抱怨,“全都是一体化、坏一个就得全换,还不能维修,成本太高”。
要求劲大、省电、动能回收高、维修率低。这是电卡车队用户运营过程中对车辆的普遍需求,可以较好理解。此外,充电频率高也是用户用车过程中的一个痛点,有些用户甚至出现一天充十来次电,这与用户车辆每天的运营计划、线路有关,但充电频率高依然是用户吐槽焦点。
以上痛点是调研过程中车队用户反馈较为集中的方面,尤其是在北方资源运输车队中。对这些问题的重视与解决,将更有助于顺利推动车队电动化转型的快速进展。
我要评论
登录 后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