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用户的需求变化
郑州当地新能源车队自持车辆的不多,若自持30台以上就属规模较大车队,在整个郑州区域只有几十家,也有少数车队自持规模在100-200台之间;更多还是以挂靠形式组成车队,总量在100-200家,规模从几十台到五六百台都有。
除了在大宗资源运输领域应用外,郑州的新能源重卡已经应用到快递快运领域。当地知名物流集团已经由之前全部选用进口卡车,到现在开始采用国产电动重卡运营单边300公里干线物流,这不仅源自车辆能源类型和运营经济性,该物流客户对电动重卡的配置要求也更高,目的是保障司机驾乘舒适性、更加利于高效、安全运营,也体现了高端客户对电动重卡产品、配置高端化、差异化的需求。
得益于河南“中原粮仓”的禀赋,当地食品快消行业发达,进厂管控愈发严格,一些大型食品厂、烟草厂已经开始对进厂车辆有一定绿牌要求。面对这种要求,用户端会以选用电车为主,也有车队用户考虑既满足进厂绿牌要求,又可以在运力不足时当油车跑长途,同时无需承担更换挂车的额外负担,用户也有少量应用混动重卡。调研信息反馈,这些大型企业集团对进厂车辆的绿牌要求也呈现愈发严格趋势。
从运距上,当地用户表现出想用电动重卡突破更远运距的期望。受访经销商反馈:一些从郑州向西跑洛阳、三门峡甚至是到陕西潼关等方向300-500公里的用户,表现出使用电卡的兴趣。其出发点并不聚焦于油电能耗差价,而是聚焦于河南省内过路费“七折”优惠。比如在三门峡建设一座充电站,则用户可以从郑州使用电卡到三门峡,此段过路费大致能节省90元,到三门峡后再换油车或气车上高速奔向大西北,节省下来的路桥费可以作为下次竞标时成本节降的竞争优势,以拿到更多货源。当然,前提是用户对“油、气、电”综合运营成本进行对比后的结果。
终端用户的主要痛点
任何时候,购车成本与运营成本对于用户来说都是亘古不变的痛点所在,郑州市场新能源用户同样面临这些问题。比如电池产品,前期用户端尤其看重头部大品牌,随着更多电池品牌进入市场应用,有些用户认为“价格差异与性能差异不成正比”,进而把关注点聚焦在“价格实惠、性能可接受就行”,不再愿为大品牌高溢价“买单”。电池差价若达到2万-3万元,部分用户端就更倾向于购买“便宜”电池,说明用户端对价格越来越敏感。
在补能方面,较早购入电卡的车队用户当时配套双枪400千瓦充电功率,但目前即便是刷新系统后充电时长也要1.5小时左右,与现在铺设的双枪600千瓦充电桩相比效率受影响。近几年当地充电桩从60逐步升级到120、280、320、360千瓦,甚至现在的400千瓦,如何在原有硬件基础上实现扩容也是个问题。充电补能无疑是郑州市场主流补能形式,超充桩和快充桩上量也较快;换电站只在新密、曲梁裕中电厂有较少几座。
在购车商业模式方面,除了在安阳、焦作、周口、平顶山等地区购置600度电高价电卡的用户,采用“车电分离”模式外,尤其是伴随电卡整体降价后,一些用户整体TCO测算后认为,整车购买更划算,也认为电池价格不会再出现太大浮动,进而倾向选择整车购买。
当地新能源重卡整体服务水准依然欠佳。整车厂在大三电方面对服务站授权仍然有限,部分整车厂大三电问题甚至需要依靠三方供应商完成,说明各整车品牌的终端一站式服务仍然任重道远(但服务站在机电配件储备方面已有较大提升)。社会修理厂依然不具备维修电卡的能力。
对于电车的残值回购方面,用户端很少关心,更聚焦于如何在五六年时间内把车辆价值最大化。
目前郑州新能源市场趋势整体向上。商车邦汇总调研信息显示:未来,包括快递、普货、冷链、药品等多行业物流的省内或到周边省份500-600公里运距场景,将是新能源重卡快速渗透的场景。尤其是伴随当地超充、快充设施的落地,重卡电动化将势不可挡。(完)
我要评论
登录 后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