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在重卡电动化转型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其补能方式正在快速迭代。从小时级的快充,到现在分钟级的兆瓦级超充,充电补能的速度虽然越来越快,但依然无法满足用户的多方位需求。反观重卡换电补能模式,则在效率、成本等方面展现出更好的综合优势。

换电模式可满足高效运营需求

电动重卡的运营场景主要集中在资源型短倒运输,同时正逐渐拓展至干线物流运输。这些承载运输任务的电动重卡核心诉求是“多拉快跑”,补能效率直接关联其运营收益。当前市场普遍的补能形式为“小时级”的重卡快充站,补能时间都在1.2小时左右,但对于更加追求时效性的运输场景,这一补能时间依旧存在局限性。同时,现阶段刚刚布站的兆瓦级超充虽然能做到“分钟级”的补能,但是其对于电池的瞬时输入电流冲击较大,若长期使用可能会加速电池衰减,反而降低后期电池健康度,导致车辆后期需要频繁充电,降低运营效率。

image.png 

重卡换电站通过标准电池箱以及自动机械臂操作,单次换电时间可缩短至5-8分钟,与燃油重卡加油时间基本持平。与超充模式有可能对电池健康度造成的影响不同,重卡换电站的电池采用慢充养护模式,在保证电池循环寿命的同时又可以保证车辆的运营效率。以某运输车队从河南焦作至山东青岛港约1000公里的运输路线为例,使用充电重卡进行该路线的运营需要4-5天,而使用换电重卡运营则仅需3天左右,与该路线上的传统能源重卡运营效率相当,单月单车相比充电重卡可多运两趟,运营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换电模式可提供更优成本控制

电动重卡的电池价格基本上占据了车价的40%-50%,这就导致其初始购车成本较为高昂,这也是限制部分用户使用电动重卡的原因之一。而换电重卡匹配的“车电分离”模式,可以让用户无需一次性购买电池,而采用月付租金的方式来租赁电池使用,这样就降低了用户初始投入成本,将大额固定成本转换为灵活的运营成本,进入轻资产运营模式,更符合物流企业对于资产管理的需求。

image.png 

在长期运维层面,重卡换电站也存在明显的优势。在传统充电模式下,用户只能使用充电桩进行单一的补能操作,电池的维护、检测等成本都需要自行支付;而采用“车电分离”模式后,换电站的电池将由换电运营商统一管理,定期进行电池健康检测、故障维修等运维措施,降低了用户的实际运营成本。除此之外,换电站还可以通过错峰充电来储备低价电,降低电费成本,进而为用户降低运营成本,以谷电0.3-0.5元/度,峰电1.2-1.5元/度来计算,单车每月可节省电费约2000元。

换电模式更适配哪些运营场景

电动重卡的运营路线一般较为固定,倒短运输、长途干线运输、港内运输等运输场景都有较为明确的往返路线以及停靠位置,这就为重卡换电站的布局提供了天然优势。 

以港内运输场景为例,该场景下对于车辆的运营效率有一定要求,同时运营路线较为固定,在港口内固定区域布局建设换电站,可实现定点补能,既满足补能便利性需求,又可以降低补能时间,提高运营效率。

image.png 

再以某地煤炭运输车队的运营场景为例,在冬季用煤高峰期时,当地煤炭需要及时向外部各省市进行运输。若该运输车队使用传统的充电补能方式,则无法满足其短、频、快的运营需求,而通过使用在各个运输场站附近的换电站,车辆可5分钟完成补能,进而满足运输需求。

image.png 

综合来看,重卡换电模式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的补能方式,更是一种可以有效解决电动重卡运营痛点的综合解决方案。商车邦认为,在充电补能方式仍存在一定瓶颈的情况下,换电模式凭借对重卡运营需求的精准匹配,在补能市场中依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随着后续网络的进一步完善、标准的逐步统一,换电将会在长途干线运输场景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